网站公告: 诚信为本:bobapp官方下载入口,诚信永远不变。 服务热线:0898-08743298 BOBAPP(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 分享到:

优惠套餐

当前位置: 首页 > 优惠套餐

bobapp官方下载入口中医学的治疗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2-11 18:57:28点击量:

  1型糖尿病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其病因乃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参与,主要由于免疫介导的胰岛B细胞的选择性破坏所致。

  1.1.1 家族史 Ⅰ型糖尿病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有研究报告双亲有糖尿病史,其子女1型糖尿病发病率为4%-11%;兄弟姐妹间Ⅰ型糖尿病的家族聚集的发病率为6%-11%;同卵双生子Ⅰ型糖尿病发生的一致性不到50%。

  1.1.2 HLA与Ⅰ型糖尿病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位于第6对染色体短臂上,为一组密切连锁的基因群,HLA在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1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现已证实某些HIA与1型糖尿病的发生有强烈的相关性,在一个有1型糖尿病的家族中,相同HLA抗原的兄弟姐妹发生糖尿病的机会为5%-10%,而非HLA相同的兄弟姐妹发生糖尿病的机会不到1%,上述发现可能解释HIA-DQ和HLA-DR位点的联合出现较单独出现表现对Ⅰ型糖尿病有更高的危险性。

  1.2 环境因素 Ⅰ型糖尿病发生常与某些感染有关或感染后随之发生,常见的感染原有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麻疹病毒,流感病毒,脑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及EpstEin-Barr病毒等。

  1.3 遗传-环境因素相互作用 遗传和环境因素对某个体1型糖尿病发病的影响程度不一,有关环境因素如何启动胰岛B细胞的自身免疫反应过程仍不完全清楚,假说:一旦环境因素对B细胞的损害超过个体遗传决定的B细胞损害的耐受程度,此时便发生Ⅰ型糖尿病。

  环境因素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IL-1)或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特异或非特异性损害B细胞,遗传因素起到允许作用和决定B细胞最初损害自身免疫启动的易感性。

  2型糖尿病的病因不是十分明确,现一般认为是具有强烈的遗传或为多基因遗传异质性疾病,环境因素有肥胖,活动量不足和老龄化等,其发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一般先于胰岛素分泌障碍;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虽2型糖尿病具有遗传异质性,但大多数伴2型糖尿病和空腹高血糖的患者特征性表现为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障碍和肝脏葡萄糖产生增加。

  尿糖 血糖 尿酮体(KET) 尿蛋白试验(PRO) 尿C肽 尿量 尿素 胰岛素

  2.1.1 尿糖 正常人从肾小管滤出的葡萄糖几乎被肾小管完全吸收,每天仅从尿中排出微量葡萄糖(32-90mg),一般葡萄糖定性试验不能检出,糖尿通常指每天尿中排出葡萄糖>

  150mg,正常人血糖超过8.9-10mmol/L(160-180mg/dl)时即可查出尿糖,这一血糖水平称为肾糖阈值,老年人及患肾脏疾病者,肾糖阈升高,血糖超过10mmol/L,甚至13.9-16.7mmol/L时可以无糖尿;一般仅用作糖尿病控制情况的监测和提示可能为糖尿病而需进一步检查的指标,尿糖的影响因素除考虑肾糖阈及某些还原物质的干扰外,还常受尿量多少及膀胱的排空情况等影响。

  2.1.2 尿酮 尿酮体测定提供了胰岛素缺乏的指标,警告糖尿病患者即将或可能已存在酮症酸中毒,提示需进一步行血酮体测定和血气分析,尿酮体的测定采用硝酸钠与乙酰乙酸反应,形成了一种紫色物质,提示尿酮体阳性,但以硝普钠为基础的反应不能测出在酮体(丙酮,乙酰乙酸和β-)中在数量上占主要部分的β-,有报道使用含巯基的药物如卡托普利时,可产生假阳性;而如尿标本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则可产生假阴性。

  糖尿病患者,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在合并其他急性疾病或严重应激状态时,以及妊娠期间,或有不明原因的消化道症状如腹痛,恶心,呕吐等时,应进行尿酮体检查。

  2.1.3 镜下血尿及其他偶见於伴高血压,肾小球硬化症,肾小动脉硬化症,肾盂肾炎,肾炎伴坏死或心力衰竭等病例中,有大量白细胞者常提示有尿路感染或肾盂肾炎,往往比非糖尿病者为多见,有肾坏死者有时可排出肾坏死组织,为诊断该病的有力佐证。

  2.2.2 血脂未经妥善控制者或未治患者常伴以高脂血症和高脂蛋白血症,尤以Ⅱ型肥胖病人为多,但有时消瘦的病人亦可发生,血浆可呈乳白色混浊液,其中脂肪成分均增高,特别是甘油三酯,胆固醇及游离脂肪酸,有时有乳白色奶油盖,其最上层为乳糜微粒,大都属高脂蛋白血症第Ⅴ型,甘油三酯可自正常浓度上升4-6倍,游离脂肪酸自正常浓度上升2倍余,总胆固醇,磷脂,低密度脂蛋白(LDL)均明显增高,尤其是有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病及肾脏病变的糖尿病者,脂质上升更明显,而单纯性糖尿病者则升高较少,游离脂肪酸上升更提示脂肪分解加速,反映糖尿病控制较差,与血糖升高有密切关系,较甘油三酯升高更敏感,高密度脂蛋白(HDL2Ch)尤其是亚型2降低,Apo.A1,A2亦降低。

  2.2.3 血酮,电解质,酸碱度,CO2结合力与非蛋白氮(尿素氮)等变化将在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乳酸性酸中毒和肾脏病变等有关节段中叙述。

  糖尿病西医治疗方法:糖尿病治疗的主要目的包括:纠正代谢紊乱,消除症状,保障(儿童患者)正常生长发育,维护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能力;预防各种急性或慢性并发症和伴随症的发生,延长寿命,降低病残率和病死率。在获得上述目的的同时,不应过多限制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的治疗不仅包括高血糖的控制,尚需同时针对一些合并症(如高血压、脂质代谢紊乱等)和各种并发症等采取综合治疗。

  糖尿病高血糖的治疗一般包括合理运用糖尿病教育、饮食治疗、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及自我监测等多种手段,尽可能使糖代谢控制正常或接近正常。血糖控制良好:空腹血糖

  医学应当是无国界的,在当今世界更应当注重医学之间的融合发展,从而更好的造福全人类,为世界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中西医结合学科主要就是以增强治疗效果为出发点,以中医学和西医学的相关医学治疗理论和方法为基础,重点关注中西医之间内在联系,建立一种全新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手段,并在世界范围内重塑对中医的认识。我国一直以来都很重视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建设,早在九十年代就已经将中西医结合设置为医学类的一级科目,并且不断完善中西医学科的理论体系,众多医学人才也将中西医结合看作是未来医学的重要发展方向,纷纷投入到中西医研究项目中来,可以说,中西医结合学科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此基础上,要更加重视对中西医学科内容的完善,不断探索创新中西医结合的途径,提升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实效性。

  中西医结合学科的一大特色就是实现了中医学与西医学治疗方法的有机统一。我国传统的中医学治疗方法讲求辨证,对患者采取望闻问切等治疗手段对疾病进行整体把握,重在疾病的外在表现与身体内部之间的关联。西方医学的治疗方法讲求实验,即通过对患者使用先进的医疗设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发病原因,重在对疾病的微观分析。这两种治疗方法都具有各自的优点,而经过中西医结合学科的融合,能够将这两种方法合二为一,汲取各自的长处使之完整的用于疾病的治疗,通过这种有机统一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临床治疗方法。

  中医学和西医学体系都有着各自的发展环境和历史渊源,在这两种学科长期演变的过程中,形成的医学治疗理念存在本质的区别,中医学理念的精神内核是以人为本,西医学理念的发展基础来源于近代科学。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目标不是要将这两种理念进行融合,也不是單纯的寻找两种理念中的共同点,而是要发现中医学与西医学之间的不同,寻找两种理念存在的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中西医结合学科不是对中医和西医的简单总结,而是要通过对矛盾的转化形成中西医理论基础上的新的理论认知,从而更加全面的认识疾病,拓宽疾病的治疗空间。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在对一些重大疾病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想取得突破,就不可能只考虑一种治疗方向,而是要转变治疗思路,实现治疗手段的推陈出新。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为探索多种治疗手段提供了可能,指明了发展方向,近年来很多国外的医学专家通过对中医理论的研究发现了很多可借鉴之处,这在促进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的同时实现了治疗手段的创新,还为世界医学作出了相应的贡献。

  中西医结合学科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重视对发展途径的研究,只有找准了研究方向,才能真正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在进行疾病诊断的过程中,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在诊断阶段,首先通过先进的仪器设备对病人进行科学的病例分析,获得更为直观的诊断依据,再通过一定得中医理论对疾病进行整体的把握,分析患病症状与病人内在身体状况之间的联系,在获得较为完整的认知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治疗,最终能够达到既治标又治本的效果。

  中西医结合学科要想获得突破性的发展,就要重视相应的临床实验,在组织临床试验的过程中验证中西医结合疗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一般的临床试验是在动物身上进行的,在实施实验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验目的合理的设置实验过程,将中医理论知识与西方医学解剖方法结合起来,在中医的用药指导下,观察实验动物的治疗效果,或者结合西医治疗理念,创新中医的用药方法,最终达到辨证诊治和综合治疗的统一。

  治疗手段的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结合学科的一大创新。传统的中医学对人体的经脉有着较为清晰和全面的认识,所独创的针灸疗法具备重要的医学价值,西方医学则通过解剖学和病理学对人体的微观组织有着科学认知,将其与中医针灸疗法进行结合是治疗手段的一大突破,在此基础上已经产生了较为完善的针灸麻醉等的治疗方法。

  要想实现中西医结合学科的长远发展,就要重视人才的作用,培养专业的中西医结合学科人才。中西医结合专业需要中医和西医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在对病人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能够综合的运用治疗方法,即能够实现同一个医生既能采用中医的方法也能采用西医的手段对患者进行治疗,通过培养这种综合型人才能够使中西医结合工作获得新的发展。

  中医药学是指在中医学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防治疾病理论的专业学问。与其他国家的补充和替代医学的处境不同的是,由于中医药学的使用在中国已经有超过二千年的历史,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中华文化内涵,所以中医药学是中国医疗卫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医学发展的方向之一。

  在中国,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慢性病,死亡率居各种死因的第一位。据《2003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显示,2003年30个市和78个县(县级市)的死因统计中,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第一位死因均为恶性肿瘤[1]。因此,恶性肿瘤的防治已成为世界医学界所关注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恶性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在中国临床上形成了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生物疗法、中医药治疗等五大治疗体系,使部分患者有了根治的希望[2]。其中中医药治疗作为中国特色疗法,通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对近5 000种中药和近500个复方进行抑瘤筛选和临床验证,目前较成功的研制了一批中成药、天然药的新制剂用于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观察显示,中医药与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等现代医学的方法相结合,能提高肿瘤治疗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可以防治肿瘤放、化疗的毒副反应及术后肿瘤的复发或转移,在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3]。如杨氏等[4]在放疗鼻咽癌的同时,配合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扶正培本为主要作用的中药制剂口服,可有效地增强放疗的作用,并能减轻放疗的不良反应;高氏等[5]将肿瘤患者分为治疗组(化疗+扶正消瘤液)和对照组(化疗),扶正消瘤液是由益气、活血化瘀的黄芪、薏苡仁、紫草等组成,治疗后治疗组在近期疗效、kps评分、体重变化、癌痛变化情况、症状改变情况、生存时间等方面都优于对照组,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在全世界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总人口的80%。相关统计表明,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传统药物的市场已经超过1 000亿美元,未来几年将增至2 000亿美元。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仅为5%[6]。医学伦理学的发展指出,一个好的治疗方案不仅是基于医生的经验、最佳的证据,还有患者对自身治疗方案的知情权与选择权[7]。目前,国内有关恶性肿瘤患者实际选择使用中医药疗法的种类、频率、原因等资料研究均缺乏。本次研究通过对西部部级医学中心的肿瘤病房住院患者的调查,希望了解恶性肿瘤患者选择中医药疗法的原因、采取的形式、选择的频率,为中医药如何介入肿瘤治疗提供参考证据。

  本研究以人员访视配合半开放式结构性问卷,于2009年3月15日-4月15日期间,调查本院肿瘤中心病房住院治疗的肿瘤患者,在征求管床医师及患者同意后进行访视。问卷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性别、职业、年龄、文化程度等)、临床诊断、生活费用来源、医疗费用来源、患病前后使用中医药的情况以及对中医的认识,希望了解肿瘤患者使用中医药疗法的原因、种类,并探讨对可能影响患者在中医药使用及选择上产生影响的某些因素。

  资料以spss13.0统计软件呈现数据,采用一般性的统计描述(频数、百分比、均数等),或χ2检验分析,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方法。以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调查对象所患肿瘤发现途径:身体持续不舒服到医院检查确诊187例(89.05%),自我健康体检发现23例(10.95%)。患病前曾有过中医药治疗经历者70例(33.33%),无中医药治疗经历者140例(66.67%)。使用中医药的时间6个月内15例(21.43%), 6个月以上29例(41.43%),无法记忆26例(37.14%)。

  在明确疾病诊断后,66例有过使用中医药治疗经历,144例未曾使用。其所配合使用的中医药种类以中药汤剂使用最多(100%),针灸其次(7.58%)。使用中医药的理由(可以多选)以自己相信中医最多(68.18%),其次为医护人员推荐(22.73%)。其所使用的中医药疗法频率以每日1次最多(77.27%),其余均根据病情临时使用;使用中医药疗法每月花费的平均费用500元(人民币)以下43例,500~1 000元15例,1 500~2 000元2例,2 000元以上2例,不愿回答4例。在使用中医药后自感满意程度,其中非常满意8例,满意20例,尚可30例,不满意8例。具体情况见表2。表1 被调查者的一般人口学分布情况表2 确诊后使用中医药疗法种类、理由及使用频率、每月平均费用、满意度情况

  比较癌症确诊前后与是否使用中医药疗法之间有无明显差异,结果发现癌症确诊前后使用中医药疗法的患者相当,确诊前采用过中医药疗法的70例(33.33%),确诊后采用中医药疗法的66例(31.43%),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7 9,p=0.750.05)。

  以个人变项性别、教育程度、月收入、职业状况等项目探讨变项对患者确诊癌症前后对中医药疗法采用的意愿、频率是否有明显差异,经多因素回归统计分析,上述变项对癌症患者是否采用中医药疗法的意愿、频率无明显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

  就患者对中医药认识的开放性问题回答,210位患者均给出了自己对中医药的认识,经过研究分析,提取其核心认识,发现患者对中医药认识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其中不了解中医药的157例(74.75%),认为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可以治疗慢性病,但可能对肿瘤治疗不好的32例(15.24%),认为中医药根本不能治疗疾病的21例(10.00%)。

  随着对恶性肿瘤研究的深入,对其治疗的认识也发生了转变,提出了把恶性肿瘤当成“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来对待,通过最大限度地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尽可能地调理减少疾病负荷,以控制和减少肿瘤对机体的危害,保持患者长期良好的生活质量[8]。在本次被访210例住院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中,在肿瘤确诊前有70例有过中医药治疗经历,而确诊后仅有66例曾采用过中医药治疗来辅助现代医学治疗,与确诊前比较,两者使用中医药疗法的比率没有差异(p0.05),这表明肿瘤患者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利用水平较低,并且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这与近期的一些关于中国农村居民慢性疾病中医药服务需求与利用的调查研究的结论相似[9]。但近期关于中国北京、广州等城市的居民对中医药的需求与利用的调查研究结果提示,中医药的利用与需求呈良好的上升趋势,并且文化水平与收入水平对中医的理解更为深刻[10-11],这与本研究的发现有些不一致。本研究提示,患者个人的文化水平、收入情况等一般人口学特征对是否影响中医药的利用与需求无明显相关性(p0.05),这值得对其背后的原因作更进一步的探讨。

  在恶性肿瘤发现路径方面,有187例患者是因身体持续不舒服发现异症而就医确诊的,这种因异症而就医确诊的比例较高。我们认为,这一方面说明患者对自我身体健康的关心程度较低,中医治未病的宣传尚未普及;另一方面由于异症而使患者就医,其首诊多选择现代医学各科室,其聆听到的疾病知识以现代医学知识为主,从而可能导致其后续选择中医药介入治疗的可能性明显下降。

  在恶性肿瘤确诊后,使用中医药疗法的患者原因以自己相信中医药者最多,达68.18%,如果加上朋友推荐则达86.36%,医生推荐仅为22.73%。我们认为,这显示出中医药疗法的使用仍偏向于经验体会与口口相传方式。尽管通过近年来不断努力,现在有部分西医开始接触、了解并转而介绍患者使用中医药辅助抗肿瘤治疗,但这种比例还是较低。

  恶性肿瘤确诊患者使用中医药疗法的时间及每月花费的平均费用以6个月以下、每日1次(77.27%)及500元人民币左右(65.15%)占最多,而使用中医药后仅有42.42%感到非常满意或满意。这可能是恶性肿瘤患者对中医药疗法的期望值随着病程的进展及可能目标疗效的不佳而逐渐下降,导致花费支出与现代医学比较偏少,使用时间上较为短期,这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我们,中医药疗法在介入到为肿瘤患者服务的进程中应该找准介入点,明确治疗目标定位。目前比较认同的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包括有中药合并放化疗可以起到减毒增效作用;对于肿瘤术后辅助中药可减少肿瘤复发、转移、延长生存;通过扶正培本中药提高患者免疫功能,起到预防肿瘤复发和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等[12]。

  确诊后使用中医药疗法的患者主要以传统汤剂为主,其他诸如针灸、导引吐纳、中医饮食等方式使用极少,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医药疗法在慢性病中尚不能提供更多的有效治疗手段供患者选择使用,中医药宣传力度不够,导致患者对了解中医药不足。这点从本次调查中对患者提出的“如何理解中医”问题的回答中得到部分印证解释,在这道开放性问题中,157例患者明确表示不了解中医,不做评论;32例患者认为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有千年历史,用草药治病,无不良反应,可以治疗一些慢性病但不能治疗肿瘤;21例患者认为中医是不科学的,无法说明疾病所以无法治疗疾病,是心理安慰治疗。

  本研究通过对恶性肿瘤患者中医药治疗服务需求调查,获得了第一手数据,目前确诊后的恶性肿瘤患者使用中医药疗法水平较低,多通过患者的经验选择,医生推荐不足。中医药疗法运用主要集中在中药汤剂方面,运用后患者对疗效的满意感不高,导致患者使用频率低,支出费用远低于西医疗法的费用。

  在患者的医疗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如何围绕“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中医药特色医疗服务吸引患者,使中医药能更好为患者带来利益是中医药工作者需要关注的。多样化的宣传、明确的治疗目标、严格的临床证据是中医药疗法能更好的介入恶性肿瘤患者治疗中的保证。

  最后,由于本研究对象取于西部部级区域大型综合医院的住院患者,且调查时间为横断性资料,故推论范围有所限制。

  [4] 杨新华,钟兰俊,刘秀清,等.中药减轻头颈部肿瘤放疗急性放射反应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8):630-631.

  [5] 高 鹏,许运明,茆俊卿,等.扶正消瘤液对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03,11(4):263-264.

  [6] 贺长明.中医药文化复兴起步——中药行业持续增长可期[n].中银国际,2008-08-27(20).

  [7] 王秀利,黄雪薇,吕保祥,等.癌症患者对治疗决定的看法及对治疗信息的需求[j].中国肿瘤,2003,12(4):207-209.

  [8] 朱道奇,周光华.肿瘤治疗:以人为本,从“过度”到“和谐”[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7,28(10):16-18.

  [9] 张忠元,王子寿,肖 蕾,等.我国农村中医药服务现状及研究进展[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5(8):550-552.

  康复治疗学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具有扎实的康复治疗学基础理论和较强的康复实践技能,掌握中、西医基本知识,具备一定自然科学和现代医学知识,具有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在各级医疗机构、康复中心、疗养院、社区卫生机构开展康复评价和康复治疗工作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师。总之,康复治疗学的培养目标定为综合医院康复科或康复中心(医院)培养拥有全面技能的康复治疗师。

  理疗是利用物理因子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方法。理疗是康复疗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疗学是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康复治疗专业的理疗学课程主要讲解在康复医学中较为实用的现疗方法,包括:电、光、声、磁和温热等物理因子,克服功能障碍和治疗疾病的方法。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是使学生懂得理疗学的深刻内涵和在康复医学中的重要作用,了解怎样去正确认识和应用物理因子去克服机体功能障碍,减少并发症和致残率。

  如上所述,理疗学是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但是,就理疗和其他学科的关系,理疗内部各种疗法的关系以及理疗学本身的特点来说,目前,国内康复治疗学专业的理疗学课程还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

  理疗是康复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但理疗并不属于康复,理疗是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这四大类医学所共同拥有的手段,理疗既可用于康复,也可用于预防、保健,更可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在医院里,理疗可以广泛用于内、外、儿、妇产、皮肤科等科室,而不仅在康复科发挥作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不仅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理疗学。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学习理疗学也是很有意义的。

  但是,在国内目前临床工作中,康复科相比于其他科室与理疗关系更为密切,许多医院的理疗室从属于康复科。也就是说,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在将来从事临床理疗工作时将不可避免的接触到内、外、儿、妇产、皮肤科等科室需要理疗的病人。因此对于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除了熟练掌握理疗在康复中的应用之外,也应该掌握理疗在内、外、儿、妇产、皮肤科等科室的应用。为了使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在将来面对这些非康复科的病人时能更好的运用理疗进行临床治疗。一方面,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应加强内、外、儿、妇产、皮肤等基本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在理疗学学习过程中,有必要增加常见疾病物理因子治疗的相关课程介绍。而这是很多康复治疗学专业理疗学教学目前不充分的地方,也就可以成为康复治疗学专业理疗学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在我国实际理疗临床工作中,电疗法和光疗法占据了临床所有理疗的绝大部分,剩下的热疗、超声波疗法、生物反馈疗法、水疗法、磁疗法在目前我国康复科或理疗科比重较低,上述某些理疗方法在国内很多医院的康复科或理疗科尚未开展。而在目前康复治疗学专业的理疗学教学中,无论是教科书中各疗法所占篇幅比例,还是教学计划中各疗法所占学时比例,都与各疗法在临床实际应用时所占比例有很大出入。例如,很多高校的理疗学课程在各理疗疗法之间所分配学时基本平均。很多高校康复治疗学专业理疗课中,临床应用较多且内容丰富的光疗法章节和国内很多康复科或理疗科没有开展的水疗法,磁疗法章节课时数相同。这显然会导致学生在学习各种理疗方法时的时间分配不合理,不利于学生更好的从事临床理疗工作。

  当然,理疗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专业。各种理疗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比例是不断变化的。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在高校读书时应该掌握所有临床理疗方法的基本知识。但是,各种理疗方法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与其在临床中所占的比例基本一致显然对学生是最有利的。毕竟理疗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它所涉及的临床具体内容很多,而目前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理疗学课程的学时是很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从整体上掌握更充分的理疗学知识,以更好的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是康复治疗学专业理疗学教学改革的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方面,理疗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具有收效快、无痛苦、副作用少、疗效持久的特点。尤其是和药物、手术等临床其他基本疗法相比相对更安全,但是理疗并不是没有副作用,每种理疗也都有它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而这往往被临床从事理疗工作的医务工作者所忽视。临床理疗工作者忘记询问患者有无植入心脏起搏器就进行如高频电疗等理疗的情况并不少见。这与理疗学教学与临床联系不够紧密的另一表现。因此,在理疗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学生从事理疗工作的安全意识教育。教师有必要结合临床多讲一些物理因子疗法适应证,禁忌证和副作用的问题。

  另一方面,理疗学是一门发展很快的学科。各种新的理疗设备和理疗技术不断出现,因此这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医学物理学和生理学基础,并对每种理疗的作用机制理解透彻从而更够在将来工作中理疗设备和仪器不断更新的情况下能够最快适应。而且,还要求学生能够加强理疗学最新发展情况的学习。对教学工作者来说,理疗的作用机制和理疗的最新发展应该在教学中占有更大的比例。教师所教授的理疗学知识应超过书本上的内容,应该掌握更多物理学,生物学和理疗学最新进展方面的知识以使学生更好的胜任未来理疗和临床工作。

  理疗学是一门实践性和临床性很强,发展极为迅速的学科。而目前,国内康复治疗学专业理疗学教学还有很多与实际临床工作不完全相一致的情况,导致教学课时分配不合理,很多有重要临床意义的内容在教学上体现不充分等问题。这有必要成为康复治疗学专业理疗学改革的入口。总之,康复治疗学专业的理疗学有必要进行不断改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临床实际情况。

  [1]黄澎,励建安,孟殿怀.康复治疗学本科教学改革方案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

  乳腺增生是指乳腺上皮和纤维组织增生,乳腺组织导管和乳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病变及进行性结缔组织的生长,它是我国中青年女性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发病率几乎占所有乳腺疾病的70%以上[1]。患者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胀痛,随月经来潮或情绪异常而加重以及有肿块[2]。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研究乳腺增生的病因、疗法和治疗药物,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积累临床研究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诊断标准 西医对于乳腺增生的诊断,至今没有明确规定,诊断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①年龄20~55岁;②排除生理性疼痛的胀痛;③触诊可感觉到明显肿块;④B超检查,发现硬块;⑤钼靶检查成像。

  乳腺增生在中医上属于乳癖范畴,要根据中医辩证结果,并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乳癖的诊断依据进行诊断。在我国,乳腺增生的诊断通常是由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确诊,即西医仪器检查配合中医辩证。

  1.2 病因研究 乳腺增生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西医上比较被认同的观点是与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有关,是由于体内雌激素升高、孕激素分泌不足以及黄体素分泌不足所致[3],另有专家认为此病癌症前期病变,目前医学尚无特效药。

  中医对于乳腺增生的病因研究,主要分为四类:肝郁气滞型、肝火旺盛型、肝肾阴虚型和气血两虚型。

  西医治疗乳腺增生主要从控制病情和切除病灶两个方面进行,治疗期间效果不明显,且对于切除病灶的患者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中医治疗主要采用内服、外用或二者结合的方法,不仅疗效上强于西医疗法,对于患者身体损伤较小,治愈后患者的生活基本不受影响。

  2.1 中药口服治疗 中医药学者根据乳腺增生病因中的肾虚、痰毒互结的原因,从补肾、解毒化痰散结的角度对其进行治疗,临床上应用慈莲丸(山慈菇、半边莲、蜂房、鹿角霜等组成)口服,取得了较好的疗效[4]。其他例如夏枯草复方制剂从疏肝解郁、合胃化痰的角度治疗乳腺增生[5];乳康舒胶囊(鹿角片、淫羊藿、白芍、丹参等组成)治疗乳腺增生在改善疼痛、月经失调等临床症状方面有明显的疗效[6]。

  2.2 中药外用治疗 由于女性乳腺周围血管发达,因此许多专家利用透皮吸收原理进行乳腺增生的治疗。例如,开结通络膏(穿山甲、土元、三棱等组成)外敷,对肝郁、肝火及肾虚等各种类型乳腺增生均有很好的疗效[7];将中药复方结合现代制剂技术,制成中药内衬垫,贴于文胸内侧肿块或疼痛处,治疗后患者肿块及疼痛有明显的减轻[8]。

  2.3 中药内服外用相结合 例如使用中药健乳灵片(鹿角霜、补骨脂、路路通等组成)口服,同时外敷乳痛贴(大黄、冰片等组成),发现治疗后各项激素水平均回归正常值范围,对于乳腺增生的治疗有明显的疗效[9]。

  2.4 中医针炙法治疗 针灸是传统医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常会取得意外的良好疗效,因此此法常合用中药用于治疗乳腺增生,观察到较好的临床效果。此法治疗主要在于选取与人体肝、肾、胃等器官有关的穴位,从疏肝理气,补肾和胃的角度缓解患者疼痛症状[10]。

  2.5 其他治疗方法 乳腺增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妇女月经周期有密切关系,因此除了从病灶部位的生理特点或者药物的治疗特性两个角度切入治疗外,还应关注乳腺增生疾病的周期性变化。有专家从此角度尝试治疗,发现在妇女月经期和卵泡期进行治疗,能够明显的调整患者紊乱的激素水平,调节内分泌到正常稳定状态,有效缓解疼痛,并有着标本兼治的良好效果[11]。

  如前所述,西医在治疗乳腺增生时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我国临床上常用中医中药进行治疗。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器械和仪器也在不断地更新和进步,使得中西医联合治疗成为一种新的选择。例如,拟定中药处方治疗乳腺增生的同时,定期对患者进行血液检验和B超检查等,随时观察患者激素水平和病灶部位的大小变化等,不仅疗效显著,同时缩短了治疗周期,患者的依从性有了很大提高[12]。其他中西医联合治疗手段如内服外用结合微波加热或TDP照射[13,14],从各个局部入手,对人体内分泌系统从整体上起到了调节作用,治疗效果十分理想。

  由于乳腺增生病与患者情绪关系密切,因而从调节情绪的角度出发的治疗方法,也被用于此病的治疗。例如有研究者将音乐疗法与中西医结合疗法相配合,对于消除患者焦虑情绪,从而调节内分泌,治疗乳腺增生也有明显的疗效[15]。

  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加,生活环境质量的下降,这些因素都是促使人情绪异常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乳腺增生等疾病发病率增高的重要因素。面对这样多方面的影响,在治疗乳腺增生时,我们不能仍然局限于传统、经验的治疗方式,应该发掘更加有效、方便、经济的治疗方法,重视多种治疗手段的结合使用。特别是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现在,在研究中将传统中医药的治疗手段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并可以尝试配合心理疗法,不仅可以实现乳腺增生的良好治疗效果,还可以从疾病的各个阶段观察病情,从而及时准确地调整治疗方案,使患者的依从性得到提高,痛苦减小,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

  [2]李雪云, 秦华. 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概况[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08, (6):4.

  [3]刘红梅, 卞卫和. 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研究进展[J]. 中医药导报, 2006, (12):12-13.

  [4]耿刚, 张彩云. 慈莲丸治疗乳腺增生30例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 2000, 23(5):12.

  [5]高学忠等. 夏枯草口服液治疗乳腺增生症100例[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3, 37(11):27.

  [6]樊凤英等. 乳康舒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病30例临床研究[J]. 江苏中医药, 2003, 24(4):14.

  [7]惠宏武. 开结通络膏外敷配合中药治疗乳腺增生300例[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9, 32(6):35-36.

  [8]王晓君, 周文魁, 卢秋霞. 中药内衬垫制备工艺及其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研究[A]. 2008年中医外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8年.

  [9]黄霖, 潘朝阳, 罗崇谦等. 中药内服外敷合治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J]. 中医杂志, 1999, 40(9):549-550.

  [10]孙士红, 姜琪.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症62例临床观察[J]. 针灸临床杂志, 2005, 21(5):37.

  [11]兰晓东, 齐麟, 刘大伟. 中药周期治疗乳腺增生症临床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 2013, 9(6):97-98.

  [12]陈友义, 黄黎珊, 陈丽笙等. 中医外治法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9, 24(12):1652-1655.

  [13]刘连珍, 孙瑞华, 袁宝等. 中医三联疗法提高乳腺增生病治愈率的临床研究[J]. 中国美容医学, 2012, 21(11):214-215.

  随着生活环境的恶化、生活习惯的改变,恶性肿瘤发病率越来越高。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等针对恶性肿瘤的西医治疗方法并不能完全治愈患者,尤其是针对晚期患者,中医药治疗尤显重要。中医肿瘤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全面研究肿瘤病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理法方药及预后的学科[1],正以其独特的辨治思维成为发展迅速的一门新兴学科。笔者在多年临床教学过程中总结了提高中医肿瘤学教学质量及临床教师教学素养的经验。

  中医经典论著是中医先贤们在大量临床实践活动基础上总结而来,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中医古籍中对一些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治疗、预后等均有记载,至今对中医肿瘤学教学有较大的参考和指导价值[2]。如“癌”字首见于宋朝东轩居士著作的《卫济宝书》,该书将“癌”作为痈疽五发之一。《素问·玉机真脏论》中的“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十月之内死”,《外科大成·论痔漏》中的“锁肛痔,肛门内外如竹节锁紧……,便粪细而带扁,时流臭水,此无治法”,病情类似于肺癌、直肠癌晚期表现,指出其预后极差。《证治准绳》中的“大抵治是病必分初中末三法”,意即分三期施治:初治“客者除之、散之、行之,虚者补之”,中治“必以补泻迭相为用”,末治“若块消及半,便从末治,即停攻击之剂,因补益其气,兼导达经脉,使荣卫流通,则块自消已”,高度概括了恶性肿瘤的治法。中医经典论著中对恶性肿瘤的记载内容十分丰富,涵盖病因、病机演变、诊断、治疗及预后等。应从中医经典古籍中发掘临床诊治知识,用以指导中医肿瘤学的临床工作,丰富临床诊治方法。但在中医肿瘤学的临床教学过程中,个别临床带教老师不重视背诵中医经典著作,很难做到对学生详细传授经典古籍中的中医肿瘤知识,这在中医肿瘤学的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很大的缺陷。所以,临床带教老师必须熟读中医经典,做到融会贯通,切实将经典结合临床,这样才能在教学生时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必须要求学生熟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景岳全书》、《濒湖脉学》、《本草纲目》、《医林改错》、《傅青主女科》等古代医书,并对以上书籍及其他古籍中涉及肿瘤的部分精研细读,真正把握古代医家对肿瘤的辩证分析思路、遣方用药经验,切实打牢治疗恶性肿瘤的中医基础。

  因中医古籍较多,临床带教老师除了自己勤学苦读以外,还应要求并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详细做好学习笔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医学论坛或沙龙,交流学习经验;要求学生及时向带教老师或研究生导师汇报学习心得。

  中医肿瘤学临床应用性很强,具有高度的经验性和临床技巧性[3]。学习中医肿瘤学必须勤于临床并多加思考,无论是在门诊还是病房,必须进行大量临床实践,从中总结诊治方法、发现演变规律,才能真正领悟古代医家的治疗经验,切实掌握中医肿瘤学的基础理论及临床最新进展,进而提高临床疗效。中医肿瘤学的教育也必须秉承中医学临床实践性强的特点,将临床实践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现代很多医家总结了目前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经验,如适用于围手术期、放化疗治疗期间患者的中医防护治疗,适用于有合并症、老年PS评分为2、不能耐受多药化疗而选择单药化疗患者的中医加载治疗以及中医巩固治疗、中医维持治疗等理论对中医治疗肿瘤的临床工作有很大的参考作用。中华中医药学会在总结古典医籍、结合现代医家经验的基础上已经出版了《肿瘤中医诊疗指南》,对中医诊治鼻咽癌、肺癌、乳腺癌、胃癌、大肠癌等常见恶性肿瘤均做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中国人民总医院中医科的临床医师总结的应用人参养荣汤提高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等也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4]。临床带教老师必须经常查阅资料,紧跟中医肿瘤学的发展前沿,掌握中医诊治恶性肿瘤的最新进展。在带教学生进行中医肿瘤学的临床实践过程中,一定要将最新的医学名专家经验、诊疗指南等知识讲解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在临证中进一步总结掌握,增强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同时应要求学生积极参加老专家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多学科协作病例讨论等,增加临床实践机会,开拓临床视野,这样才能丰富自己治疗肿瘤的经验和思路。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中医古籍经典中治疗恶性肿瘤的记录,还是现代医家治疗恶性肿瘤的经验,内容均十分丰富,而且近代医家在诊治恶性肿瘤的过程中,由于着眼点及考虑角度的不同,诊治经验也不同。这就要求临床带教老师首先应抓住各种恶性肿瘤的诊治规律、理清肿瘤各个阶段的演变思路,自己了然于胸才能教会学生。而且,虽然学生已经书读百遍,但是在临床上还是会出现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的问题,尤其是刚参加临床的学生仍可能出现抓不住诊断头绪、理不清治疗思路的情况;有的学生可以熟练背诵上千首方歌,但也会出现临床上却开不出一个方子的尴尬情况。所以在传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过程中,带教老师要结合实际病例由点到面,循序渐进地讲解中医治疗肿瘤的经验;待学生确实掌握了一定的诊治经验后再允许其放开思路,深入学习,同时还应要求学生在掌握老师经验的同时经常温习经典,做到经典知识与临床实践相互补充、相互启发,拓宽中医诊治恶性肿瘤的临床思路。

  西医诊疗恶性肿瘤方法及药物层出不穷,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等均对恶性肿瘤有一定的遏制作用,其作为主流医学也深深影响着中医的辨证及施治。手术会伤及患者气血,尤其是胃癌、大肠癌等行腹部手术可能会导致患者脾胃不和;全身化疗也会导致气血两虚、脾胃不和等;而肺部肿瘤的放疗早期会导致患者血热、远期会导致患者血瘀等,均明显影响中医师针对肿瘤患者的辨证施治。中医在治疗西医西药的副作用方面具有相当明显的优势,如应用芪蓉润肠口服液治疗阿片类药物所致便秘,可以明显缓解恶性肿瘤患者为减轻疼痛而服用阿片类药物导致的便秘,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5];林洪生教授认为肺癌患者手术后应以益气、活血辨证调补,能够加快患者体质的恢复,提高免疫功能;化疗期间应益气养血、健脾和胃并滋补肝肾,能够减少化疗的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提高化疗的完成率和疗效;而放疗期间用养阴生津、活血解毒、凉补气血的方法,能降低返料毒性,提高放疗的完成率和疗效[6]。在带教学生学习中医肿瘤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完全熟悉现代医学治疗方法及药物的特性,尤其要了解其副作用,比如要明确掌握化疗药物的分类及各种化疗药物导致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的时间及强度,从而才能对患者的整体情况了如指掌,做到辨证施治时掌握好方寸。现代治疗恶性肿瘤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对西医的治疗及副作用了解详细,应努力向他们学习,比如肺癌患者在行放疗后容易导致放射性肺损伤,总医院杨明会教授团队应用凉血活血法能很好地预防放射性肺损伤,帮助患者完成全部放疗,提高了放疗的完成率;针对靶向治疗药物导致皮肤损伤的中医药治疗经验也逐渐丰富[7-8]。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西医疗法的特性及药物毒副作用,能够有预见性地应用中药防治其副作用,帮助患者完成化疗、放疗或靶向治疗等,是中医肿瘤学教学的一个重点。

  缺血性中风是临床种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病,这种疾病常发生在50岁以上的男性。缺血性中风病症发生时,由于脑部供血不足,产生某一侧面部或者上下肢的麻木,无力,说话困难,人感觉到眩晕,摇晃不定。这些症状可能只是暂时性的,很快就会消失,但也有可能会反复发作,病情变得越来越重。由于这种疾病十分复杂,患者的致残率、致死率都非常高,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随着医学对中医的重视,缺血性中风在中医治疗上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本文将我院2011年3月~2014年5月中医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40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医组200例,其中男性127例,女性73例,年龄在49~76岁,平均年龄(63.5±2.5)岁;另外200例西医组男性118例,女性82例,年龄在51~78岁,平均年龄(64.3±2.5)岁。中医组和西医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并发症以及临床变现等各方面影响数据对比的病例标准差异均不显著,具有可比性,P>

  0.05。

  1.2方法 中医组患者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法。首先采用祛风通络化痰汤为主的中药,进行活血通络治疗。基本处方为自创的龙蛇汤:地龙15g乌稍蛇15g,水蛭5g,山楂15g僵蚕12g,川贝10g,当归12g,川芎10g,桃仁12g,红花12g,黄芪30g,桑寄生20g。具体服用方法为用水煎熬汤药,1剂/d,分早晚2次服用[1]。服用过程中,可以依据患者的情况适当调整草药成分,随症加减。其次,利用中医的针灸发对缺血性中风进行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取穴:百会、曲池、环跳、后溪、尺泽、外关、太冲、合谷、内关、髀关、大椎等穴位,集中选用督脉及手阳明经、手足少阳经、足太阳经四条经脉。使用26号毫针,则可以在进针行针的过程加以平泻平补法进行,得气后留针25min左右的时间。

  西医组采用常规的西医方法进行治疗。患者主要服用氯吡格雷、尿激酶、阿司匹林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静脉滴注胞二磷胆碱、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和甘露醇[2]。患者的情况不同,则还需要依据病情,对患者采取争取的方案进行治疗。

  两组患者均治疗15d的1个疗程,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判断,观察两组治疗方法的效果。

  1.3疗效判定 依据相关的缺血性中风治疗效果判定标准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判定。为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降低90%~100%,0级病残;疗效显著:功能缺损评分降低46%~89%,1~3级病残;有效: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8%~45%;功能缺损评分降低小于18%,则无效;出现恶化情况则功能缺损评分增加。总有效率=(基本痊愈+疗效显著+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实验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以(x±s)表示,并采用x2以及t检验[3]。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1两组患者的和治疗效果比较 中医组的总有效率为98.0%远远高于西医组总有效率的85.5%,数据差异十分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ADL评分比较 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组治疗前后、西医组治疗前后、治疗后两组进行组间比较,NIHSS、ADL评分均有有显著差异;说明中医组和西医组用药均可显著改善NIHSSADL,以中医组为优。见表2。

  缺血性中风是中老年极易发生的一种急性疾病,患者常伴随昏迷、半身不遂、上下肢麻木、面瘫等临床症状。这种病的复发率、致死率以及致残率都非常高,严重危害人们的日常生活,给患者以及家属带来沉重的负担,如何有效治疗缺血性中风是当今社会的一大难题。依据最新数据统计显示,缺血性中风的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患者的数量在逐年递增[4]。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通常西医治疗方法有支持疗法,恢复缺血区灌注和神经细胞保护药物治疗。但在本次观察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出中医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非常显著,明显高于西医治疗。

  中医在治疗这种病症时,通常采用活血化瘀的主要方法。在治疗的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状况,判断血瘀程度,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法,使患者达到益气活血、化痰祛瘀、清热解毒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采用的祛风通络化痰汤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使患者痰通络达、气血和顺,避免气血直冲头脑,造成脑部氧气不足。另外针灸治疗也会中医的一大特色,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一个重要方法。针灸取穴十分讲究,也极为重要。一般情况下,多以手阳明经、手足少阳经以及足太阳经四条经脉为主,对患者的百会、曲池、手三里、足三里、髀关、大椎等穴位进行针刺,疏通患者的经络,调理患者的气血,刺激患者的神经,促使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肢体功能得到恢复。本次研究患者在口服中药药剂的同时配合中医的针灸治疗,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8%,无不良反应,和相关医学数据的评判标准十分吻合[5]。

  而西医在治疗缺血性中风存在着一定的不良反应,致使患者在治疗后的脑部自由基增多,从而易发出血性梗塞的重大危险性疾病,治疗效果远不及中医。因此,我们在治疗缺血性中风疾病时,应该采取以活血化瘀为主的中医治疗方法,这种方法在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上面均优于西医治疗。

  总之,中医在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显著,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值得在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医学上应用推广。

  [1]江钢辉,李艳慧.CT定位围针法治疗中风失语症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12,21(1):15-16.

  [2]陈泽,肖景涛.复语汤结合针刺及言语训练治疗中风失语症63例临床观察[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12,20(4):287.

  [3]黄如训,郭玉璞.2000年广州全国脑血管病专题研讨会脑卒中的分型分期治疗(建议草案)[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3,27(1):73-75.

  [摘要]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经验和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所收治的100例符合妇科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的患者,并且随机的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患者,对照组的治疗方法为常规的西医药物治疗,而观察组的治疗方法为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自拟的中药方剂,在3个月左右的治疗周期后,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3个月的治疗周期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50%,而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8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通过对这10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发现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相得益彰并且互为辅助,服用方便并且取材低廉,与单纯的西医治疗相比,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愈的效率更高,并且不良反应少,在临床上应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作者简介] 张佳佳(1982.10-),女,浙江温州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

  作为育龄期妇女的一类常见疾病,慢性盆腔炎的致病原因可能是妇女不注意个人卫生或是临近器官炎症蔓延或是妇女产后感染,这类疾病是以反复发作并且不易治愈的小腹和少腹疼痛坠胀,同时还会引起白带增多并会伴有低热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盆腔症状,其对妇女的身心健康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西医上认为妇科慢性盆腔炎是由于流产后或是产后感染、不洁性生活史、经期不良卫生习惯以及急性盆腔炎没有得到有效的根治等原因而导致的病原体侵入器官所导致的,并且在患者自身抵抗力、情绪以及劳累等因素的干扰下,还可能会导致其他类型疾病的出现。在治疗时,如果仅以西医治疗的方法为主,就会影响预后,还会形成抗药性,而如果采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其治愈效果更佳。为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经验和效果。现将该院在2010年4月—2012年4月所收治的100例妇科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的进行了分组,分别采用常规的西医药物治疗以及中西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并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和观察,报道如下。

  选取在该院所收治的100例妇科慢性盆腔炎患者,并且随机的将她们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年龄25~49岁,平均年龄32.2岁;观察组的年龄24~49岁,平均年龄为33.5岁;疗程3个月~10年,分别在疗程和年龄等方面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是具有可比性的。入选标准:①宫颈举痛或是摇摆痛;②子宫及其附件区压痛;③宫颈或是的分泌物异常;④对患者进行B超检查时,显示附件区有增厚的趋势,盆腔内部有异常的积液,输卵管显示有包块;⑤属于性生活较为活跃的人群,以上的纳入标准均参考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2008年PID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有肾病、肝病患者;②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③合并有其它生殖道疾病患者。

  对照组患者在月经干净后采用左氧氟沙星联合甲硝唑治疗的方法,每天服用1次,左氧氟沙星500 mg/d,其通用名为盐酸左氧氟沙星片,生产厂家为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地址为河南省信阳市羚锐大道6号;甲硝唑100 mL,其通用名称为甲硝唑片,化学名称为2-甲基-5硝基咪唑-1-乙醇,生产厂家为河南天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地址为驻马店市驿城区光明路2号;而观察组则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妇康消炎栓,其通用名称为妇康消炎栓,生产公司为葵花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地址为黑龙江省铁力市红叶大街1号。在每晚睡觉之前塞入患者的肛门,1次/d,1粒/次。1个疗程的时间为1周,在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在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过程中,严禁患者冲洗、进行盆浴和性生活。

  在判定疗效时,应充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相关要求,治愈:临床的体征和症状完全消失,B超检查时,盆腔内的包块和积液小时,妇科检查时无异样;有效:自觉症状消失,临床表现减轻,B超检查时,盆腔内的包块和积液减少,妇科检查异状减轻;无效:临床表现无变化,B超检查时,盆腔内的包块和积液无变化,妇科检查症状无减轻。

  对数据进行检验时,采用的为PEMS3.1统计学软件,所有的计数资料均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在对妇科慢性盆腔炎患者治疗完成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见表1、2。

  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临床体征和症状均有所减轻,但是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0%,并且观察组46%的治愈率也要明显的高于对照组24%的治愈率,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而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起效时间、用药时间以及治疗费用等参数时,我们发现采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在这些方面上都有着一定的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如说,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治疗费用约为2 000元左右,而采用纯西医治疗的方法,治疗费用接近3 000元。

  通过对上述的研究结果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与采用纯西医的治疗方法相比,前者在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上都是有着明显的优势的,其治愈率达到了46%,而总效率则高达80%,而采用纯西医治疗的治愈率仅为24%,总有效率为50%。并且该研究还对比了两组患者的起效时间、用药时间以及治疗费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方法也有着一定的优势。在中国实用医学所发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104例效果分析》中,西医治疗采用头孢曲松钠加生理盐水的方法,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则采用桃仁、当归、蒲公英、丹参、黄芩以及益母草所组成的自拟中药方剂,从最终的治疗效果上来看,采用西医方法治疗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55.30%,而采用中西医方法治疗的患者的总有效率80.77%,与该次的研究结果基本上是保持一致的。因此,在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有着重要的临床研究经验。

  妇科慢性盆腔炎就是指输卵管、盆腔腹膜、子宫及宫旁结缔组织等内生殖器官的炎症,这类疾病可能是局限在女性身体中的某一个部位,也可能是涉及到女性身体的整个内生殖器中,从我院所收集的资料中可以看出,这类疾病在30~50岁范围内的已婚妇女中是比较高发的。因慢性盆腔炎而导致的腰部和小腹坠胀性疼痛通常都会被妇女所忽视,也无法意识到它的危害性,因此也都没能及时治疗,而输卵管因为炎症而粘连导致变窄或是闭锁时,就可能会导致不孕,并且也容易导致迁延不愈,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于妇科慢性盆腔炎应积极的治疗,同时患者应积极配合并采取正确的生活方式,并且增强治疗效果,避免疾病的复发。

  厌氧细菌、葡萄球菌、支原体以及沙眼衣原体都可能会导致慢性盆腔炎的发生,作为一类高效且光谱的抗厌氧细菌的药物,而西医治疗方法中所用的甲硝唑治疗的机理就是厌氧细菌会将甲硝唑中的硝基还原成氨基,从而有效的抑制厌氧细菌DNA的合成,无法合成DNA细菌最后就会死亡。左氧氟沙星的抗菌能力是氧氟沙星的2倍以上,其也是一类广谱抗菌药,对衣原体、支原体、阴性菌、厌氧细菌以及革兰氏阳性菌都有很强的灭活性,生物利用度高,并且药效更强,在静脉注射后通过人体的血液循环就可以作用在病灶的部位了,将细菌杀死,从而发挥出其消炎抗菌的作用。

  在上述的研究结果中,采用纯西医的治疗方法时,我们采用的便是左氧氟沙星联合甲硝唑治疗的方法,通过每天让患者服用的方法来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并且也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在对照组的50例患者中,治疗效果为有效的有13例患者,完全的治愈的患者有12例,总体的有效率也达到了50%。

  在中医学上,不孕、下腹痛、带下以及症瘕等症状都属于妇科慢性盆腔炎的范畴,临床治疗时应遵循温经散寒、清热解毒和调整气机的原则。中西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就是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又对患者加用了康复消炎栓,其是一类中药合成剂,其主要由猪胆粉、穿心莲、蒲公英以及地丁等材料组成,其主要有行气止痛、活血化瘀、广谱抗菌以及清热解毒等功效。在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妇女的生理解剖条件,由于其疼痛的位置处与直肠临近,所以通过直肠给患者使用康妇消炎栓,这样康妇消炎栓中的药物成分就会直接通过静脉、直肠以及局部淋巴循环作用在盆腔的病灶处,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药物的作用,提高炎症的吸收效率,使已经粘连到一起的组织松懈开来。并且与灌肠的治疗方法相比,患者更易接受此类疗法,同时其还具有操作方便简单并且疗效更好的优点。

  同样的在上述的研究结果中,在西医治疗的基础再采用中医的治疗方法,也就是再加用中药妇康消炎栓,这种药物能够直接通过静脉、直肠以及局部淋巴循环作用在盆腔的病灶处,进一步的提高了验证的吸收效率,而从治疗的效果上来看,在观察组的50例患者中,治疗效果为有效的有17例患者,完全治愈的患者共有23例,总的治疗有效率也高达80%,可见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药物,两者互为辅助并且相互促进,对提高妇科慢性盆腔炎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是十分有利的。

  通过对以上100例妇科慢性盆腔炎患者的治疗方法进行对比和分析,研究认为在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时应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并且其效果是明显的优于单纯的采用西药治疗的方式的,采用左氧氟沙星联合甲硝唑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患者的治愈率以及总有效率明显的要高于对照组,其总有效率高达80%,并且也证实了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的方法,两者相得益彰并且互为辅助,促进了盆腔慢性炎症的吸收,其治疗的效果也很好,并且不良反应小,在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1] 彭文君.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2(4):325-326.

  [2] 刘朝晖.康妇消炎栓联合莫西沙星治疗盆腔临床试验[J].中国实用妇科杂志,2010(10):787-789.

  [3] 杨秀丽.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104例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学,2013(3):153-154.

  [4] 周晓玲.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J].求医问药,2012(2):243.

  [5] 刘艳林.谈谈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的方法[N].山西科技情报,2012.

  [6] 徐海燕.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4):148.

  [7] 任慧兰.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2011(6):62-63.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 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为特征的胃粘膜慢性炎,主要由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1]。大量研究表明,CAG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认为是胃癌的一种癌前病变,随着病情不断发展,在胃固有腺体萎缩的基础上进展成为胃癌。该病的致病因素比较多,常见的因素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饮食习惯、免疫因素、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反流、体质因素、遗传因素等。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并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倾向,预后恶化成胃癌比较多,给人们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如何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阻止其向胃癌发展成为临床医生关注的一个热点之一,本文对近年的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如下。

  现代医学主要依靠现代诊断技术如胃镜检查和活体组织病理检查来实现,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发展,显微镜和电子胃镜的使用明显提高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正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对活体标本进行病理诊断及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等。近年,对患者胃液和血清进行相关的检测,为临床诊断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对该病做出更准确的判断,血清学检测主要通过检测胃泌素、胃蛋白酶原等的分泌程度进行检测,为CAG诊断提供辅助诊断[2]。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机理目前尚未十分清楚,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主要依靠临床医生的经验进行诊断。中医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临床医生的临床经验来进行诊断,中医诊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患者的临床临床表现典型,并且与临床医生的临床经验有密切关系。随着现代医学技术不断发展,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中医诊断的基础上借助现代诊断技术进行诊断,如通过胃镜诊断、病理组织诊断等方法进一步确认疾病,由于该病致病因素比较多,目前尚未能拟出一个慢性萎缩性胃炎镜下的辨证分型方法[3]。 有关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国内研究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明显的效果,但是具体中医治疗处方目前尚未有统一的标准,这个也是当前中医治疗亟需解决的问题。

  Hp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根除主要病因,有利于疾病的恢复,通过药物在胃表面形成一层凝结物覆盖粘膜层,保护胃粘膜,同时能杀灭Hp[4]。邝耀均[5]使用胶体果胶铋,克拉霉素,奥美拉唑,阿莫西林联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经过30天治疗疗程,结果显示,根除根除 Hp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达到临床治疗效果。 韦树理[6]等使用雷贝拉唑联合呋喃唑酮、左氧氟沙星方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经过一周治疗后,结果显示Hp的感染检测呈现阴性,清除率可达90%,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主要通过质子泵抑制剂 (PPI) 抑制胃酸的分泌,减少胃部酸性环境,有利于胃黏膜修复,同时能够加强左氧氟沙星的杀菌能力,胃内 PH 值有所提高,从而联合用药增强了根除Hp 的能力。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由于胃黏膜出现萎缩,粘膜表面抵抗能力明显下降,容易收到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和伤害,因此必须建立正常的保护层保护胃黏膜。通过药物治疗增强胃黏膜的保护能力,促进胃粘膜组织快速增长,形成新的保护层。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7-9],使用胃粘膜膜保护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以促进胃黏膜上皮细胞分泌粘液,形成保护膜,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以通过促进胃粘膜的再生而达到治疗效果,主要通过药物促进胃壁细胞生成和分泌盐酸,促进胃粘膜功能恢复。一般适用于胃酸比较低或者出现胃体萎缩的患者。蔡和利[10]等利用铝碳酸镁联合胃复春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治疗,完成治疗疗程后,结果显示临床总有效率可达到86%。胃粘膜再生药物治疗的主要能促进胃体组织修复,提高粘膜表面的抵抗能力,达到保护的目的。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由于胃酸分泌比较低或者分泌量明显减少,可出现严重的消化不良现象。对于这类临床症状,可以通过改善胃肠动力,使用抑酸药物、胃粘膜保护药等改善消化不良的临床症状[11]。助消化药物主要药理机制就是通过药物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主要起到替代治疗的作用。 抗抑郁药或抗焦虑治疗主要应用于伴有明显的精神因素的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患者,治疗过程根据患者给予耐心解释或者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如果患者伴有明显的贫血,若为缺铁,应补充铁剂,大细胞贫血根据维生素 B12 或叶酸缺乏分别给予补充。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不断发展,内镜下的微创治疗越来越多应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并且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内镜下的微创治疗主要优点有 “快速、彻底”。常见的微创治疗:①氩离子束凝固术(APC):是一种将电流通过离子化的氩气导向靶组织,以达到去除组织病变的一种新型治疗技术,主要应用于内镜下胃粘膜出血止血和胃癌癌前病变的治疗。

  柴玉琼等[9]研究结果显示,6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接受APC治疗,治疗3个月后复查发现患者的胃粘膜修复到正常,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药物治疗。 ②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和切除术(EMR):主要是在内镜下将慢性萎缩性胃粘膜病变部与固有肌层分离并进行切除,该方法具有快速、针对性强等优点,对消化道癌前病变治疗效果特别明显[10]。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胃痛”“胃痞”等范畴,主要临床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两种混杂之证,本虚主要指脾胃虚弱,标实主要指脾胃虚弱导致的气滞,痰湿和血淤等。

  中医角度下认为该病的主要根本是脾胃虚弱,而气滞、痰湿和血瘀则为发病之标[11]。朱飞叶等[12]以健运中州之山药、薏苡仁、陈皮为主要组成的乐胃饮对老鼠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其有效成分可以保护黏膜细胞、促进组织修复。黄浩[13]以人参、白术补脾胃之虚损;焦三仙、陈皮、木香理气化湿;延胡索、鸡血藤活血化瘀,经两个疗程30天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得到改善,有效率达到94.78%。另外,孙月霞[14]以黄芪、陈皮、半夏、三七粉、当归、白花蛇舌草等健脾益气、活血养血之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完成治疗疗程后,发现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采用针灸治疗方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胃炎临床症状,能逆转胃粘膜病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针灸治疗主要利用穴位的刺激,调整胃肠道神经刺激,调节胃肠粘膜局部血流供应及营养。金晓飞等[15]采用针灸治疗方法对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治疗,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针灸治疗组和西医对照组,完成治疗疗程28天后,针灸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说明针灸治疗能有效保护胃黏膜,调节患者免疫功能,促进细胞向正常转化。另外,贾孟辉等[16]立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血瘀”的辨证机制,采用传统的药物发泡敷贴疗法治疗本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采用中医针灸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法。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合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或者是西药治疗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采取两种方法进行治疗,发挥两种治疗方法的协同作用,可以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西医学和中医学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方面各有侧重、各具优势,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疗法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并被广泛应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治疗中,患者也比较乐意接受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17,18],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CAG 较之单纯西医治疗或中医治疗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能够做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更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逆转黏膜萎缩、肠化,取得满意疗效。

  综上所述,目前对CAG治疗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CAG的治疗目前处于一个瓶颈状态,尚未有新突破,常规使用药物进行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并且治疗疗程长,患者的经济负担比较重,治疗依从性不高,并且容易复发,药物不良反应大等问题。采用微创治疗方法治疗具有较好的可行性,治疗效果也明显,但是由于内镜下的创伤性治疗具有创伤性和并发症较多等原因,限制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采用中医治疗效果明显,但是由于该病的辨证机制目前尚未十分清楚,在临床应用受限于临床医生的治疗经验和辨证诊断。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 胃肠病学,2006,11(11):674-679.

  [5]邝耀均.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J],当代医学,2011,17 (19): 145 -146。

  [6]韦树理. 邹尤宝,饶官华,雷贝拉唑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11: 86 -86.

  [7]林裕民. 阿莫西林联合果胶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探讨 [J],当代医学,2011,17 (21): 144 -145.

  [8]韩景锐,张长运,刘艳. 阿莫西林联合果胶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30 (18): 1713.

  [9]金雪华. 果胶铋与阿莫西林联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J],海峡药学,2012,24 (7): 171 -172.

  [10]蔡和利,郑卫,马善美等. 胃复春、铝碳酸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22: 106 -107.

  [12]朱飞叶,吴晋兰,徐珊. 乐胃饮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作用的扫描电镜观察[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3):269-270.

  [16] 贾孟辉,马晓东,冯彩琴,等. 中药穴位发泡疗法外治萎缩性胃炎6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12):2393-2395.

  功能性子宫出血是女性妇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1],本人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对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患者进行了临床治疗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在我院接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患者48名,其中最高年龄50岁,最低年龄18岁,平均年龄31~33岁。

  1.2.1分组方法 将48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1、对照组2,每组16名患者。各组患者在年龄、体重、病程、病情严重程度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2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2],具体方法如下,中医治疗采用养阴止血汤对患者进行治疗,养阴止血汤处方:生地15g、黄芩10g、生白bobapp官方下载入口芍15g、玄参10g、地骨皮10g、石斛10g、侧柏叶15g、煅牡蛎30g、花蕊石15g、陈棕炭10g、藕节炭10g[3]。上述诸药加水煎服,取水煎液500ml,分两次给患者服用,早晚各一次,温服,同时以西医治疗方法使用化药进行辅助治疗,对于患者的出血症状,使用口服止血敏和维生素C等化药进行治疗,对于失血过多的患者使用雌激素进行止血治疗[4];对照组1患者仅使用养阴之血汤进行中医治疗;对照组2患者仅使用化药进行西医治疗。每组患者均按各组的治疗方法治疗3周,三周后,对每组患者的病情的康复状况进行统计。

  1.2.3临床疗效标准 治愈:患者子宫出血症状消失,其他伴随症状基本消失;好转:患者子宫的出血情况叫治疗前有所好转,其他伴随症状仍然存在,但是并不严重;无效:患者子宫出血的症状较治疗前无明显好转或病情恶化。

  1.2.4统计方法 将各组的统计学结果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χ2检验,α=0.05。

  功能性子宫出血通常是由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紊乱,而出现的月经不正常的妇科疾病,临床多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不规律等[5],传统的治疗方法有中医治疗方法和西医治疗方法[6],但是两种治疗方法均难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治疗经验,结合上述两种方法对功能性子宫出血进行的临床治疗研究,研究结果通过SPSS进行χ2检验得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中医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由此可知,在临床上将中医治疗方法和西医治疗方法合理的结合使用,往往会取得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1]王秋菊.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分析[J].泰山卫生,2005,29(01):18.

  [2]李印,宋宜,刘志爽.中药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67例[J].中外医疗,2011,25:97.

  [3]张晓丽.中医药治疗更年期功能失调子宫出血50例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2(04):51-52.

网站首页 关于bobapp官方下载入口 体检套餐 新闻资讯 专家团队 优惠套餐 先进仪器 健康知识 荣誉资质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 电话:0898-08743298 手机:13895132498
Copyright © 2012-2018 bobapp官方下载入口 版权所有 HTML地图 XML地图 ICP备案编号:吉ICP备19007739号-1 
BOBAPP(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